学团工作
学团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团工作 > 正文
寒假素质提升行动||学院读书有感作品展示
发布日期:2022-02-09    作者:     来源:     点击: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通过读书,可以走到天下的各个角落,结交不同的伟人名家。假期是读书的大好时光,阅读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更多可能。学校举行“阅读一本好书”的活动,我院学子积极踊跃参加,提笔写下了阅读后自己的感悟,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学习党史悟思想,汲取奋斗新力量

---读《中国共产党简史》有感

泱泱大国,巍巍华夏,生于中国,我们自豪;党的领导,让我们信心满怀,大步向前。

假期阅读了《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让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辉煌历史,我被党的奋斗精神震撼,为能有如此先进的党组织领导而倍感自豪。

《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记录了党创造辉煌历史,书写无数光辉成就的历程。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党一路走来,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党的奋斗精神一路引领我们向前。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的历史是最生动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伟大的党,《中国共产党简史》告诉了我们答案。从书中,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感悟到党的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始终的坚守。重温党的历史,坚定了我们的信仰和信念,认真学习党史,有利于我们更好前进,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和动力。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也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仅有的53名党员凝聚起党的力量,从浙江嘉兴南湖到井冈山,从南昌起义到三大战役,一个个革命家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呕心沥血,为党领导的革命取得胜利而不断努力。正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与敌人浴血奋战,才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全体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一次次的挑战中,在一次次的攻坚克难中,在一次次的完善自我中,党日益强大,更加富有生机。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有信念扎根,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党从不屈服,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不惧风雨,依然奋力向前。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若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党也不会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的。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展望未来。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创造更辉煌的成就。回顾党的历史,我们豪情万丈;展望未来,我们信心万倍。 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这条路中国共产党走的踏实且有方向,坚定且毫不畏惧。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已经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数不清的辉煌成果。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科技进步,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谱写新的篇章,创造出更大的辉煌。

《中国共产党简史》是对党走过的历史成就的很好展现,读了这本书,我深知了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新时代的我们要时刻牢记我们的使命担当,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奋斗不止。

回望党走过的辉煌之路,未来值得我们期待。我们要砥砺前行,总结并学习好党的历史,把党的成功经验发扬下去,书写更好的未来。

宫琳杰

《人类简史》读后感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尤瓦尔·赫拉利创作的历史著作。这本书记述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至21世纪的演化与发展史,并将人类历史分为四个阶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与科学革命 。

许多世纪以来,人类已经习惯自己是唯一的“人”,但在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他们都去了哪里?我们是怎样从残酷的自然斗争中获胜、跃居食物链顶端、一步步搭建起全球一体的智人帝国的?我们的过去够纯洁吗?我们的末日又在哪里?从这本书中我知晓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最早的人类出现在250万年前的东非,为了追寻食物和水源,他们四处迁徙流动并朝着不同方向进化。欧洲和西亚的人类成为了尼安德特人,亚洲住的是直立人,西伯利亚则是丹尼索瓦人的摇篮,而我们自己的这个人种,我们颇为厚颜的将之命名为“智人”。在这些人种当中有些高大、有些矮小、有些凶残、有些温和,但大家都有几项共同的人类特征。

首先他们的大脑明显大于其他动物。其次他们能够直立行走并且会使用工具,但仅凭这几项优势,人类并不可能完成仓促的地位跳跃。于是智人瞻念前途,抢先开启了三次世纪革命。

大约七万年前,“认知革命”让历史正式启动,智人发展出了新的语言技能,语言不再仅作为告知食物位置和传递危险信号的手段,也成了情感交流的工具。于是最早的“八卦”出现了,大家开始讨论部落里谁讨厌谁、谁在跟谁交往、谁很诚实、谁是骗子。这些八卦让智人找出了更为可靠可信的伙伴,使得部落规模不断扩大,同一群体中的人类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复杂,而且独特的语言技能也孕育了早期的传说——神话宗教。

人类拥有了想象和讲故事的能力,这就让我们突破了最基础的社会本能,使得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开始共同合作。所谓社会本能指的是自然界的友谊和阶层,只适用于比较亲近的小团体,任何超过一百五十位成员的团体都有分裂崩坏的可能,但智人通过讲故事拥有了神奇的集体想象能力。我们相信有神、民族、国家、钱、公司,并选择为了这些想象中的现实奋斗,比如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相信鬼神,每次月圆就会聚在营火旁跳舞;中世纪的天主教徒相信上帝救赎就能一起参加十字军东征;一战二战中人相信国家主体存在就能为国献身;律师相信法律正义人权就能为陌生人辩护。集体想象打破了团体一百五十位成员的限制,使得智人在领地扩张中极具优势,能轻松集结大批成员将其他人种灭杀替代。当然在与其他人种的斗争中,也极有可能存在混种繁衍。

总之,经过漫长的资源竞争,智人族群逐步勃兴,其他没有步入认知革命的人种则逐步灭绝。同时,智人在认知革命中走出了亚非大陆,进入最茂密的丛林、最荒凉的旷野。他们以采集为生,四处游荡,成了生态的连环杀手。许多地区的动物也惨遭灭绝,掀起一阵生态浩劫后,这些勇于冒险的采集者竟然还能全身而退。

在大约一万两千年前开启了“农业革命”,让智人拥有了驯化绵羊、种植小麦的能力。人类看似摆脱了危险艰苦的采集狩猎生活,从此安居乐业饱足繁衍。

但通读此作品后,我认为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粮食种植和家禽饲养让人类从流动迁徙变为长久定居,食物总量增加后人口急速增长,大家并没有过得更悠闲,反而陷入了恶性循环,只能种更多的粮食去养育更多的人,到头来植物驯化了人类。人被绑在土地上,从早到晚忙得焦头烂额。而且智人的身体进化,并不是为了从事农业活动。在农业革命中,人类的脊椎和膝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永久村落的形成也为瘟疫疾病提供了可乘之机。于是新生儿不断降生也不断夭折,成人则背负起了沉重的生存负担。既然这样,智人为什么不干脆放弃农耕回到采集生活呢?从本书中可知:一方面是因为一旦采用农耕,人口增长就再无回头路可言,采集生活所能提供的食物有限,没有人愿意挨饿;另一方面是因为智人的生存模式并不是一天转变的,经过多代变化,他们已经丧失了采集狩猎能力,但智人不值得同情,他们并非革命的唯一受害者,动物也一样丧失了自由,被驯化役使,悲惨度日。

物种演化的成功并不代表个体的幸福,农业革命的唯一胜利者是金黄的小麦,靠着智人血汗取胜的小麦养育了更多智人。于是村落、城镇、都市、王国逐步出现。第一次革命习得的集体想象加上第二次革命的人口爆炸,让维系社会秩序的虚构故事变得更为细致完善。金钱、帝国和宗教共同书写了一段偶然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人类的艰难旅途还局限于地面。我们可以盖起高楼翻越群山,可天空是神的领域。直到公元一千五百年,智人终于打破局限让历史走向了另一个方向——“科技革命”开始了,这一次革命改变的不只是人类的命运,也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命运。在科技革命之前,人类文化已经不相信人类会再进步,信仰无法解释世界,救世主也并没有降临,但科学研究给了人类新的力量。我们终于承认我们是无知的,承认过去所相信的可能是错的,于是再也没有概念和想象是神圣不可挑战的。探险家们的地图上开始出现大片空白,工业的巨轮越转越快,资本主义的权力不断扩张。饥饿和寒冷似乎离大部分人越来越远,但我们一定比中世纪的祖先更为快乐,又一定比石器时代的采集者更为开心吗?并不见得。因为在智人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既享受着科技带来的好处,也面临着巨大的诱惑挑战。

全球各地的实验室都有科学家在改造各种生命,将来基因改造会不会从边缘走向主流创造出超人类,会不会有生物独裁,会不会有无机生命打乱有序世界,智人到底将走向宇宙还是走向终结,问题的答案,我想应该如作品结尾处所述:“我们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莫此为甚”。

 

20行专二班

韩珂玙

对于这本书,并不是初次阅读。时值寒假,闲暇无聊,便随手拿来一本书打发时间,没想到是这本书。以前也读过,深觉拗口,晦涩,无奈放弃。或许,现在长大了些许,知识阅历也增长了些,竟被吸引着读了下去。多天的阅读,已看完大半,颇有感触,遂写下有感而发的体会。

“大历史”这个名词便是我读过这本书才接触到的,我初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要叫中国大历史呢?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灵光闪现,从远古人的茹毛饮血,到现如今的文明时代,经过五千多年的磨练与沉淀,文明不但没有消逝,反而在世界上越走越远,现在我们的每一步都走在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如何不是大历史呢?

再次阅读,我注意到了这本书的作者——黄仁宇。他所身在的年代与经历都使我好奇他对中国历史有着怎样的见解。黄仁宇出生于1918年,那个年代刚刚经历了中国封建王朝的覆灭,进入民国时期。我对民国时期有两个印象,一个是历史书中的民国,遭到列强入侵,中华民族陷入危亡。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对峙与合作,工人罢工,学生游街。无数人为了国家的主权,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另一个,便是作为一个女孩想象中的浪漫的民国。佳人才子,浪漫风流,以及在战乱中求而不得而又让人感慨的爱情。在古代与现代的交接点,在古老与革新的碰撞中,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又如何看待中国历史。看到的资料显示黄仁宇曾也参过军,想必在年轻时也是个热血青年。

通过深入的阅读,我觉得作者真是一个严谨的人,一个我想象中学者的样子。整本书大概在深入浅出的分析归纳各个朝代的体系制度,然谈到制度总会涉及历史事件,还有各朝各代的文化。我喜欢历史,也读过很多历史书籍,只是仅仅到达了知之的程度,要想有很深的见解是不太可能,一直以来总觉得我的喜欢名不副实。虽然重阅故书,不知道是我知之甚少,还是那个年代和这个年代的表述方式有些差别,有些地方仍不得其解,但有时候也会让我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就比如看到在满清入关,改革一些制度,以巩固统治的时候,涉及到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我一直认为那明朝三位明朝降将真是不顾道德底线先背叛明朝又背叛清朝,真是可恶。但我看到括号里备注“逼着三位明将造反而将他们讨平”我真的震惊了,向来在我心中感官良好的康熙皇帝,也不得不说他卑鄙。后来一想,有什么可震惊的呢?帝王心术,利益驱使,一个想要巩固统治,一个想要在新的朝代安身立命,历史向来是由胜利者书写,单看史书,看不出来什么。由此,我也得出结论,一定要客观辩证的看待历史啊。

西安,一个我向往已久的城市。作者开篇就写到西安,我只知西安是十一朝古都,原来还是新时期时代半坡人遗址,独具浪漫色彩的华清池也在此,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发生地啊。还有著名的西安事变,以及秦皇陵骊山所在地。学历史的时候没察觉到,没想到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那么多都在西安,真是愈发吸引我想要去西安一探究竟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起,从中国历史的起点到现代的中国,从封建制中的集权制,均田制到近现代的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无不力透纸背,戳中要害,让我对五千年来的制度体系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历史的车轮滚滚,无论是盛世气象还是割据征伐都逃不过历史前进的步伐。我们会为大唐盛世,万国来朝的景象叹服,也会为列强入侵,大厦将倾的危亡时刻而惋惜,或许这就是我们作为国人的共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今,我们阅读历史,分析历史,不过是要从历史中寻得启发,再创新的辉煌。为鉴亦可为戒,不再重蹈百年前的覆辙

                    21行专二班

李卉欣

读《云边有个小卖部》有感
  网上爆火的一个问题,我们穷极一生,究竟追寻的是什么?有的人说我可以活久一点了,可以继续还房贷了;有人说是家人,想让家人过得好一点。似乎每一个答案都是对的,但又离我心中的预期有些偏差。所有的愁眉苦脸都是人生中的必经之路,直到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我相信你们也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他叫刘十三,从小被父母抛弃,一直和外婆在云边镇生活。小时候他总是会问外婆:我爸爸吗妈妈还会回来吗,外婆每次都没有回答。等他十岁后反而不问了他学会了藏心事,他有一个本子里面记录了他的所有计划。这个本子是神圣的。有次他找到了妈妈留下的随身听,里面没有歌但有妈妈留下的几句话:十三妈妈走了你要听外婆的话,别贪玩,努力学习考清华考北大,妈妈希望你啊,去大城市工作,找一个爱你的女孩子结婚,能够幸福的生活下去。
 此后这便成了他要追寻的梦想,他将梦想写在了本子上,然后买来市面上所有的模拟试卷,既然没能力解答那就把所有题目都背出来,到了半夜困意袭来,他背一道题目扇自己一个耳光,直到早上外婆喊他吃饭时吓了一跳,只见刘十三的脸肿的像猪头一样。高考分数下来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你有计划、有毅力就能做到的。想想这不正是曾经读书的你我吗?以为只要努力学习就能考上一流的大学,清华北大曾经离我们那么近,好像稍微使点劲就能够着了,年少的我们是那么的天真。
 刘十三最后只考上了一所普通本科,大学时他遇到了喜欢的女孩,他拼了命的对女孩好,每天陪女孩去图书馆学习,十三没什么钱但是会买各种美味的小吃给她,之后女孩考研到了另一所学校。生日那天她却对十三说出了分手,在好友的鼓励下十三连夜打车赶到女孩的学校,却发现她竟然挽着另一个男生的手,他绝望了也彻底死心了,就好像曾经的你我以为只要好好去爱一个人,以为付出真心和行动就能得到对方的心。
 毕业后刘十三开始努力工作既然爱情和梦想都遥遥无期,那就追寻财富与名利。他找了很多份工作,但是没有一份能够长久。生活还要靠外婆时不时的接济,最后只能一个人来到街边买醉。看到这里会有很多人说不真实只觉得不真实。是啊,哪有人会这么倒霉了。但仔细想想你或许没有刘十三活的那么艰辛,可我却相信你绝对有过一个人走在街头,看着灯红酒绿的三千繁华而你却行色匆匆。就像我们刚高中毕业时怀着满腔热血,觉得就算一开始上不了一所好的大学,但奋斗几年考个研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现实却是感觉事与愿违,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正如书的作者所言:这本书是写给每个人的山与海。他干什么都干不好,但这样的他不正像每一个平凡的我们吗?明明一直很努力、一直向上,可生活就是生活它不是小说,不可能每一次都一帆风顺,我们一生追寻的东西有很多,然而却总是会忽略当下所拥有的,我们不用过分在意的追求结果,结果终将逝去。

这本书另一条感情线路是十三的初恋,在一本讲述亲情的书中,只出现了三次的女孩程霜,却让无数读者意难平。第一次,她对刘十三说,你人不错,如果我能活下来,就做你女朋友;第二次,她带着失恋的刘十三,冲到另一座城市,和别人的男朋友打了一架;第三次,她在外婆去世之后,冒着满山的风雪,独自一人连滚带爬几个小时去找刘十三。

可能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抒情都会被认作是无病呻吟,但那个能理解你得了什么病的人,基本上就是知己了。故事的最后,外婆患了癌症离开了刘十三,程霜的绝症也没有遇上奇迹,但她还是留给了十三最后一句话:生命是有光的,在我熄灭以前, 能够照亮你一点, 就是我能做的所有事了,你要记得我。

就像这本书中写的,有些人刻骨铭心,没几年就遗忘;有些人不论生死,都陪在你的身旁。珍惜现在那些陪伴在你身旁的人,每一次都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
                     
21经济学英谷

                     李桐伟

翻开泰戈尔老先生的诗是七月,七月的阴夜是黑沉的。南风把春天吹得骀荡不宁,但诗却让空气中流动着浓郁的花香,像萤火虫一样,在深邃的天空中闪着微光。因为诗,生活没有了单调的灰白色。

最远的距离是你,最近的距离也是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从那一刻起,想做诗的情人,永远的情人。我迫不及待地想和你在一起,于是一遍又一遍地翻动书页。我想我们可以相约在周末的清晨。抑或是黄昏时的街角吩啡店;我们也可以漫步于山径小路,抑或是海边沙滩。从爱上你的那一天起,就对任何事情失去了兴趣,如果拥有天空和空中所有的繁星。以及世界和世上无旁的财富,我还会要求更多的东西。然而,只要你陪伴在我身边,即使是给我地球上最小的一角,我也心满意足。

天涯海角,生死相依,我们以“生如夏花之绚兰,死如秋叶之静美”,我们一起和午夜的流星结伴,一同跳进茫茫无边的黑夜。偶然间,我发现你的光明是从黑暗中进发出来的,你的善是从参加斗争而破裂的心里萌芽成长的。于是。我每天都想和你在一起。从清晨太阴裸露它的第一楼光芒,到午夜时的最后一秒种。我是如此的爱你,甚至在梦里,我梦见你在我身旁我喜欢你听你说话,每一个字里都有一段美丽的故事。于是我埋下头,一读再读,让我渐渐入迷你的欢笑,你的欢笑,是词儿淹没在闹盈盈乐曲里的一支歌。是看不见的花卉的芳香里的喜悦情,你的欢笑,好比月藏在你的心里时从你未唇的窗子里漏出来的月光。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 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 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 妈妈, 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自此之后,无论走得有多久,走得有多远,我发现只要是有你在的地方,四季宜人。因为遇见了你,不再抱怨青春一年一年的消逝,不再埋怨现实的咄咄逼人,不再害怕呼啸着的黑夜风暴再三向我袭来,也不再关心阴夜的疑云抹光我天空中所有的繁星。而是向往诗意一样的生活,充满乐趣。

每个人都有一个秘密花园,我的花园始终为你盛开,看惯了草长驾飞花开花落,唯你让我心醉,唯你让我觉得人生值得。走近他,聆听他,那是朝露般晶莹的天使之歌啊,那是生命和爱情的哲理之声;这感悟人生的奥义之言呵,这隽永明彻的智者之语,如一鼓晨钟扣开我灵魂的殿堂,我听见了天使的嬉笑。

合上这本书,意,犹未尽,思绪万千!

                    21旅管一班

                      宋司彤

翻开《文化苦旅》,与余秋雨先生同行。目之所及是华夏大地的锦绣山河,用历史与文化的眼睛去观看那一连串无可超越的绝境,去欣赏那一重重无与伦比的壮美,去共鸣那一系列无法复制的伟大。

在读这本书前,初见书名,我以为所谓“文化苦旅”指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旅行,可当我读完后才恍然大悟:文化苦旅四个字不能仅从字面意思理解,它的涵义更多的是文化自己的旅行。余秋雨先生也在书里讲到:“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必然会经历坎坷。因此,我所说的‘苦旅’,并不是指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由创造之苦连接成了人生旅途,这便是文化的宿命。”

翻开书页,跟随余秋雨先生的脚步,我的目光首先掠过李冰守护千年的都江堰,在历代文人的锦绣华章间穿梭。从王道士与斯坦因勾肩搭背的莫高窟、沙漠中兀然出现的月牙泉,到随口一说便气势非凡的西域、避暑山庄、宁古塔与天一阁,每一段旅程都充满独属于文化的奇妙味道,让人不禁感叹岁月在这些地方留下的痕迹,那是名叫“历史”的东西。这是一段独属于文人的文化之旅,而且也只有文人才能写下这样的文字,以记录这样的旅途。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序中写到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更是一种‘文化山水’。这是历史文化长期熏染的结果。”

华夏大地上的锦绣山河之所以称之为锦绣山河,其山水秀美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无法言说的、意识层面的事物:那是独属于我们国家上下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深厚底蕴,那是历代文人带着泥泞的足迹,亦是历代文人对此写就的篇篇华章;那是年年岁岁在这些地方发生过的一个个有声有色的故事,亦是时光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成果。在读书过程中,随秋雨先生走过那么多地方以后,才真切意识到文人与文化在这漫漫千年的传承中是那么的脆弱。

首次与秋雨先生结缘,是中学时代课本上的一篇《信客》,当时只读出了村里村外的人情冷暖,但也只一阵唏嘘罢了,再无他。后来得以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并在该书的第一部分“如梦起点”中看到《信客》时,愈发觉得读书就是常读常新,时隔数年再次阅读心中又得到了新的体会,迸发了新的火花。

常读《文化苦旅》,正如海边拾贝,每一次阅读都能得到新的体会。余秋雨先生就像信客,将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从邈远的历史长河那头传递到这头,使我们对历史,对文化一次又一次得到新的体会,新的醍醐灌顶,新的恍然大悟。

文人是文化的信客,从历史的这头,一步步蹒跚着走向那头。他们心中怀着的是虔诚,却要偶受世人的冷眼。正如书中写到的范钦。历代的文人往往只出于一种可爱的单纯,便在不经意间挑起了传承的重担,于是一程又一程的文化苦旅开始。

信客随时代在变,文化的传递也在变。现代的公众意识与科技水平已经为文化架起了桥,文人不再独自承担此任。文化成了世界的课题,自然也成了我们每个人的课题。而我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是要自觉承担起这个责任,多读书、读好书,做好新时代文化“信客”。当我们回过头去,起点的梦渐清晰,不妨理理肩上的行装,携上我们的优秀历史与文化,向世界走去。

                    21行专二班

                     涂馨彦

回首窥风云

有这么一本书,它的篇幅格外长,让我几经阅读却没有看到最后,到如今终于得以实现看完的愿望,却在看到最后一行字的时候俯首搁笔,只觉心中空旷。它用诙谐的笔触描述了大明王朝二百多年的风云变幻,描述了无数人为了一个朝代而做出的抉择,这本书就是《明朝那些事》。
  一提起明朝,可能有人会想到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也会有人想到宦官专权霍乱朝纲,但是对于我来说,在阅完那二百多万字以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文人的风骨和武将的执着。
 文人的风骨文心,在那个时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何谓文心?那是一种坚守,一种“天下皆浊我独清”的傲气,更是在封建时代对君权毫无畏惧之心,只一心为民的执着。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无法理解甚至觉得这是愚蠢,但是我们绝不可轻视,甚至要心怀悲悯心,如此才能慎重对待史书里记载的寥寥几笔。靖难之变的方孝孺,一直提笔书写对朱棣的诏令和檄文,最后城破之时也没有丝毫惧怕,依然选择为社稷而死,却触怒了朱棣,被判以除十族的罪名。明英宗时期的功臣于谦,以一己之力对抗了提倡南迁的朝中众臣,在西直门独自面对黑压压的蒙古十万大军,却最终以文人之身指导禁军打赢了这场战役,没有愧对身后的一片江山,做到了他所说的“只留清白在人间”。还有写出文章直指严嵩的杨继盛,在没有人敢于和奸臣斗争的时候挺身而出,被下诏狱也丝毫不悔,只叹天地清白。一个个挺直脊梁的文人带着时代的尘埃走远,却留下了这些缩影以供我们观瞻敬仰,这本书要的就是博取他们的身后名,为后世乃至万世撑起一片庇护。
 武将的执着坚守,也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明朝并不是一个太平的时代,它甚至称不上安稳,不比唐代的万邦来朝以及宋代的繁华富足,在明朝周围,北有鞑靼瓦剌一直觊觎着疆土,东有女真族蠢蠢欲动,西域虽然沉默却也毫不安分。总之就是三面邻敌。武将们在这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捍卫了一方河山。开国时期的徐达、常遇春,攻破元大都建立了新的政权。嘉靖时期倭寇侵扰沿海民众,戚继光用他独创的军队和战形抵抗了一波又一波来势汹汹的倭寇,他所写的《纪效新书》被各国模仿练习。还有明末的女将秦良玉,在丈夫死后毅然替夫出征,抵抗了反贼却遗憾而亡。没有这些骁勇善战保家卫国的武将,也就没有了明朝二百多年基业。
 总览这本写尽明朝诸多人物事宜的书,里面每一个人物的退场和死亡都会让我感到格外遗憾,仿佛看尽了他们的一生,却又对他们的身影消失在历史长河而无奈。而这也是读历史所必经的历程,因为我们无法亲眼去看,只能通过墨迹几行去了解一部分,而这几行字,却又囊括了一个人或伟大或平凡的一生。
 书,伟业也。史书,汗青也。这部《明朝那些事》更是摆脱了以往历史类书籍的枯燥,让我们感知到历史上的人物不仅是一段段文字,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悲有喜的人。书的末尾是这么写的“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恍然脑中金戈铁马谈笑鸿儒不过是大梦一场,自己还要去为自己的人生继续奋斗,这更是这部书最后的精妙之处。
 我们无法改变历史,那我们就去了解历史,让历史的知识指导我们前进。

21行政管理

张可欣

听闻少年二字应与平庸相斥,所以怕什么学海书山,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让我们不断进取,以书为友,一起结伴成长吧!

返回顶部
Baidu
sogou